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深夜,福来出行 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的深夜,寒风刺骨,街道上几乎空无一人。刑部直隶清吏司的郎中福来,带着两个随从,急匆匆地乘着马车,沿着京城南城的达智桥胡同行驶而去。今晚的行程异常重要,福来此行的目的是请一位久已隐退的高人出山。刑部接到了一道紧急的上谕——两日后,肃顺将在菜市口斩首示众。而福来知道,作为刑部的老臣,肃顺是当朝首辅,且与皇室有着深厚的关系,这次行刑丝毫不能出错,必须精确到位。 在行刑这种事上,福来深知其重要性,自己身为刑部郎中,已经参与了无数的刑罚执行,了解其...
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深夜,福来出行
咸丰十一年十月十四日的深夜,寒风刺骨,街道上几乎空无一人。刑部直隶清吏司的郎中福来,带着两个随从,急匆匆地乘着马车,沿着京城南城的达智桥胡同行驶而去。今晚的行程异常重要,福来此行的目的是请一位久已隐退的高人出山。刑部接到了一道紧急的上谕——两日后,肃顺将在菜市口斩首示众。而福来知道,作为刑部的老臣,肃顺是当朝首辅,且与皇室有着深厚的关系,这次行刑丝毫不能出错,必须精确到位。
在行刑这种事上,福来深知其重要性,自己身为刑部郎中,已经参与了无数的刑罚执行,了解其中的细节和可能发生的任何风险。因此,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:亲自登门,请那位传说中的“姜爷”出山。
姜家刽子手的历史
提到“姜爷”,文献中的记载极为简略,几乎没有任何详细资料,只留下了一行字:“京师有姜姓者,为刑部刽子手,世代弗替。其刀有五,曾封‘五将军’”。然而,在一些野史记载中,姜家可谓传奇不断。据说早在明朝嘉靖年间,姜家就已成为刑部指定的刽子手家族,从此一代传一代,百年如一日。
展开剩余77%到了咸丰末年,姜家已经从事刽子手这一职业长达三百年。姜家先祖在康熙初年凭借其高超的砍头技艺被正式纳入刑部编制,每年都能从刑部获得60两银子的俸禄,而每执行一次行刑,监斩官还得根据死刑犯的等级,赠送“银匣”,金额从五两到三十两不等。这个收入水平使得姜家可以过上相对富足的生活,至少在社会中属于中上层。
五把宝刀与“只一刀”
在乾隆时期,姜家的名声更为显赫。由于其“只一刀”的精准技艺,成为了刑部和乾隆帝的宠儿,甚至得到了五口宝刀的赐封,每把刀的名称各有其意:“龙刀”专斩皇亲国戚和王公贵族;“虎刀”用于斩杀当朝文武大臣;“龟刀”专门斩处在京城及各省的中低级官员;“鼠刀”专斩那些轻视国法的小人;“蛇刀”则用于斩杀江湖上的恶贼。这些刀具皆由精钢打造,削铁如泥,重量比普通的鬼头刀要重一倍,因此只有身形魁梧、臂力强大的姜家子弟才能驾驭。
对于姜家来说,每年秋审后的行刑任务十分繁重,刑部规定,每年有六至八家刽子手进入正式编制,而每逢秋审,死刑犯众多,单凭一家的力量显然不足以应对。为了确保行刑的顺利,姜家常常与其他刽子手共同合作,分担这份重任。
行刑的禁忌与行业的道德困境
刽子手这个行业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禁忌和规矩。与普通百姓不同,姜家每年都要供奉“阎王爷”,这是他们祖师爷定下的规矩。因为刽子手的工作意味着不断接触死亡,为了避免在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,他们必须通过祭拜阎王来祈求宽恕。此外,刽子手不允许与普通百姓过于亲近,也不能从事屠宰或任何形式的喜庆行业。
姜家进入行业后,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,尤其是新手刽子手,前三年必须专心苦练刀法,确保技艺熟练后,才能跟随师傅到刑场,磨炼心理承受力。行业中有一个说法:“一刀了事”,这是对姜家技术的最高评价。姜家人以一刀即成的精准和果断著称,而这也是他们的家族荣誉。
姜爷的隐退与出山
然而,到了姜爷这一辈,姜家却面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——没有了适合接班的男丁。自咸丰五年起,姜爷决定辞去刑部的职务,归隐山林,过上了平凡人的生活,远离了曾经让他们家族声名赫赫的行刑工作。
但命运总是出人意料。咸丰十一年十月十二日,发生了著名的辛酉政变,肃顺被定罪并宣布斩首示众。此时,慈禧太后做出了一个特殊指示——因为肃顺毕竟是皇室宗亲,行刑时不能让他受到过多痛苦,必须派遣经验丰富的刽子手亲自执刀。消息传到刑部后,虽然姜爷已经隐退多年,但依然难挡慈禧的旨意。于是,福来被派遣出门,去请姜爷。
姜爷虽然多年未持刀,但面对命令,他依然从容应对。按照传统,他在前一天便将“龙刀”准备好,供奉于案前。行刑的那一刻,姜爷的刀落如电,肃顺的头颅应声而落,滚至三尺之外,毫不含糊。
姜爷的传奇与行业的秘密
关于姜爷的传奇故事,至今仍是晚清野史中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话题。虽然其中的真实性无从考证,但这些故事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刽子手这个职业的隐秘与艰辛。而姜爷作为那一代刽子手的代表人物,他的身影也渐渐成为了京城百姓心中的“只一刀”的代名词,成为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